題目:綠色健康農業生產
主講:彭少兵 教授
時間:12月6日10:00
地點:泮河校區綜合樓N202騰訊會議210116719
主講人簡介:
彭少兵,1962年6月出生于湖北洪湖,入選“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”長期項目,教育部“長江學者獎勵計劃”講座教授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。1979-1983年就讀于華中農學院農學專業,獲農學學士學位,畢業后留校任教。1985-1991年,先后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、德州理工大學和佛羅里達大學獲碩士、博士學位和從事博士后研究。于1991年10月起就職于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,任高級作物生理學家。2010年12月回國,受聘為華中農業大學全職教授?,F任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作物生理生態與栽培研究中心(Crop Physiology and Production Center, CPPC)主任,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,農業農村部長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主任,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、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,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,湖北省作物學會理事長。
長期從事作物高產生理與栽培管理、作物營養生理與養分管理、水稻光合作用與水分生理、全球氣候變化與逆境生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。近十年來,同國內十家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水稻高產高效養分管理栽培新技術,其研究成果作為主要參加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。目前從事再生稻、直播稻和綠色超級稻的高產高效生理與栽培技術研究,“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”獲得201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(第一完成人)。
1994年任“氣候變化與水稻”國際學術大會主席;2000年任“第23屆國際水稻科學大會”主席;2002年主持創建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生理與栽培研究中心; 2006年獲得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海外杰出青年資助;2012年榮獲農業部“農業科研杰出人才”稱號和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“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”首批培養人選;2012年成為教育部“作物-環境互作機理及其調控”創新團隊帶頭人。
先后在國內外一些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77篇,其中217篇為SCI收錄論文。所發表的論文被SCI期刊共引用11743次,單篇引用最高次數達1237次,SCI論文的h-指數為54。2002年在《中國農業科學》發表的一篇論文被國內學術期刊引用次數高達1611次,在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的農業科技領域被引頻次排名為第5位。多次入選愛思唯爾(Elsevier)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,在農業和生物科學領域2014年排名第四、2015年排名第七、2016年排名第六、2017年繼續入選、2018年排名第十四、2019年排名第十七。入選科睿唯安(Clarivate Analytics)2017年全球“高被引科學家”名單?,F任《Field Crops Research》、《The Crop Journal》、《Plant Production Science》、《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》、《Biochar》、《中國農業科學》和《作物學報》編委,曾任《Crop Science》編委。